close

〈一〉 適時回應孩子的行為,不要「太過」或「不及」
當孩子出現了不恰當的行為,例如:不肯收拾玩具、在外用餐時大聲吵鬧等,父母親應該避免用「不准吵!再吵下次就不帶你出來!」等嚴厲的話語來斥責孩子。過於嚴厲的對待孩子,其實會造成反效果;但忽略孩子,隨孩子吵鬧,父母親卻不加以管束的態度,也是不正確的。這樣長久下來,孩子將會對他人的觀感不放在心上,毫不在意。久而久之,孩子將會成為一個漠視他人感受的人。

〈二〉 跟孩子一起做
要讓孩子對別人體貼,身為父母的要「以身作則」。當發現家中的玩具散落一地卻未收拾時,建議父母親可以先動手收拾,但同時邀請孩子一同參與玩具收拾的工作。這個動作可以避免孩子雖然聽了到父母親的提醒,卻不肯執行工作;而且孩子看到爸媽的參與,也不會感到委屈,認為只有他一個人在收拾而已。收拾的過程中,可以提示孩子:「你一個人收拾一定很無聊,所以爸爸陪你一起收拾,你高不高興?」除了讓孩子瞭解,收拾玩具是他應做的工作之外,也讓孩子感受到父母親對自己的體貼關愛。慢慢的養成好習慣,這是培養孩子體貼行為的第一步。

〈三〉 實際的口頭稱讚
孩子做出好的行為時,立即讚美孩子,將是好行為持續的重要關鍵。2~3歲的孩子大都會自己坐好吃飯,但難以避免的是有時吃飯會坐不住,爬上爬下、不專心。當孩子可以坐好吃飯超過3分鐘時,父母親一定要把握機會馬上稱讚孩子:「你真棒,可以乖乖的坐著吃飯,這樣媽媽就不會擔心你沒吃飯,會長不大,你真乖。」。當孩子主動幫忙收拾物品時,也可以說:「你好體貼,會幫忙爸爸收拾東西,讓爸爸不會這麼累,爸爸要謝謝你來幫忙!」這種立即式的稱讚,效果將會大於事後的獎賞。請父母親注意,讚美孩子不可以只是空泛的說「你好乖」或「好棒」,要清楚的告知孩子他做了哪些體貼的行為,這些行為怎麼影響了他人,讓別人感到快樂。

〈四〉 提供機會練習
好習慣的養成必須不斷的重覆,父母親可以儘量製造機會讓孩子練習。當父母親身體不舒服時,可請孩子幫忙遞水、吃藥,或給父母親一個「愛的抱抱」。這時可以告訴孩子:「你好體貼,不會吵鬧,讓媽媽可以好好休息,媽媽的病一定會很快好起來!」或者,當自己在忙碌時,可以主動問孩子:「爸爸現在需要○○幫忙,你可以幫我嗎?」當孩子完成被交付的工作時,他將會得到莫大的成就感,將會更樂意幫忙父母親或其他人。讓孩子學會主動關心他人,就是學會對別人體貼的關鍵呵!

放手不鬆手,關心不擔心,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在父母親的呵護下,平安健康的成長;在父母親的教育下,成為擁有一顆體貼的心、能替別人設想的優秀孩子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elina951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