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責任感:負起對自己和對別人的責任

遇到事情的時候,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,當然很方便──不過,長久來說,這並不是一種有未來性的態度。

世界上的資源愈來愈少;社會福利制度正一塊一塊瓦解中;國庫已經被掏空,更別說想要解決地球上幾個得優先處理的問題了。以為所有的事情有一天終會自己消失,不只是天真,更是不負責任的想法。這是在未來的世界裡,我們不可能容許的態度。

「我們只是一個整體的一小部分,但我們每個人卻有無限大的責任。」
………康拉得.羅倫茲(Konrad Lorenz) / 奧地利行為學者

如果我們的孩子想要持續保有他們的生活品質,就必須自己扛起應負的責任。他們必須在行為上有原則,而且要能面對自己的錯誤和失敗。他們必須對自己負責任、照顧自己,而不是一昧依賴他人、要別人幫忙,或認為全是政府的責任。他們也必須走出去,了解他們對全體大我的責任──對他的同胞、社會和環境的責任。

培養責任感從小處開始
家庭,是培養責任感一個很好的地方。

在家裡,孩子從很小的時候就可以參與如何使家庭生活的步調順暢進行。您可以和孩子討論他有能力做什麼,以及他願意做什麼。也許您的兒子會願意負責讓廁所裡的衛生紙很充足;您的女兒會想負責每天下午把信箱裡的信拿進屋裡或澆花。您也可以鼓勵您的孩子負起一些較大的責任,例如:偶爾幫忙照顧比較小的弟弟、妹妹,或是鄰居的老先生、老太太去買菜的時候幫他們提東西。您最好平時就常常表現出自己對許多事情都有責任的態度;即使那些事是一些家庭以外的事,例如你可以對小朋友說:「我刷牙的時候,都會把水龍頭先關起來,因為這樣可以節省水資源,對環保很有幫助。」

看到別人有難時,您也可以主動伸出援手。尤其當孩子就在您的旁邊時,您更應該主動詢問那些看起來需要幫助的人:「您是不是第一次來這裡、路不熟,需不需要我跟您說怎麼走?」或問要過馬路的老太太:「需不需要我們陪您一起過馬路?」

當然,一個人是不可能管全世界所有事的。但是如果每個人都分擔一部分,把自己視為是對社會有責任的一分子──地球公民,未來的問題將會得到比較好的解決,我們的孩子也將可以維持自己及他人的生活品質。

互助與包容:為了共同的美好未來

完全依照個人的喜好和自我實現來過日子的「利己主義」,曾一時蔚為風潮。不過,這樣的代價卻也非常高:變成沒有男女朋友的工作狂,雖然享受自由、不受拘束,但感到寂寞的人也不在少數。最糟糕的結果是:身心承受著巨大壓力、變得具攻擊性及憂鬱。

由此可見,「完全的利己」是不可行的。這是一條我們的孩子不該走的路。更何況未來的競爭壓力肯定不會變小,生存競爭只會更為激烈。畢竟我們的孩子所繼承的是一個大有問題的世界──貧富差距愈來愈大,造成社會緊張;想保持某種程度的生活水準變得很難;我們的社會愈來愈老年化,相對地,享有老人年金的福利也愈來愈縮水;兩代之間的衝突愈演愈烈;國家所能負擔的社會福利愈來愈少。

面對這些許許多多的問題,積極、主動的態度是必要的;互助之心成為必備;樂於助人、富同情心、正義感和樂於服務社群等,在未來也都將是必要的人生態度。只有個人具備這樣的態度,才有利於我們的社會、我們的孩子,因為助人是有益的,甚至能為自己的身心注入一股力量,正如美國社會學者說的 "Helper's High"(助人後的快樂感並充滿幹勁),而互助的行為不僅可以在人與人之間帶來情感交流,更能形成一種親密而長久的人際關係。這也正是未來的人際網絡。

「奉包容力之名,我們應該要求不再包容無包容力。」
……卡爾.雷蒙.波普爾爵士(Sir Karl Raimund Popper) / 奧地利裔美籍哲人

但,最重要的前提是──具有包容力。排外或排擠不同的想法,只會使我們的孩子無法在多元文化的日常生活中立足。唯有具有包容力,他們在未來才能和不同國家、膚色、年齡及各社會階層的人和平地生活、有效率地工作;只有能夠尊重並接受別人的意見、需求和感受,他們才能和別人擁有良好的互動且樂於互助。因為如此,我們的孩子將一天一天豐富他們的生活。

教養建議

在生活中熱心助人──做孩子的好榜樣
孩子唯有真正「經歷」過什麼是互助,才能理解互助的意義。

身為父母的我們有很多機會可以成為孩子的榜樣,例如:鄰居太太生病時,毫不猶豫幫她照顧孩子;做教會舉辦殘障義賣的義工;捐款幫助第三世界的孩子,讓他們能夠上學。孩子由您平常熱心助人的舉動中,自然會養成想幫助別人的行為。

您還可以幫助您的孩子了解該如何伸出援手。例如:當孩子們只是因為某個外籍同學和其他同學看起來不一樣、就排擠他的時候,您可以問問孩子:「你覺得你可以怎麼幫助班上的土耳其同學穆拉可?」您可以和孩子針對差異、特色和弱點做一些「哲學性」的腦力激盪。最好每天花點時間和孩子「聊世界」,就像未來趨勢專家馬提亞斯.霍爾克斯一樣。最重要的是──您自己應該先做到「包容」和「樂於互助」。

謙和

炫耀、誇大、吹牛,都將成為過去。在明日,「謙和」的妝才適合我們孩子的臉龐;因為「謙和」能夠保護他們不會過度高估自己的立場。

過去,謙和被視為只是一種裝飾。但現在我們的孩子卻急需要它,好在未來的社會中生存。而在未來不買東西不再是為了省錢,而是為了追求極簡。生活中的選擇愈多,消費、媒體及休閒的選擇愈豪華,我們的孩子就愈需要有能力學會說「不」、學會自制。懂得取捨、簡化的人,才能維持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平衡,這將是未來的目標。

「沒有一條路通往和平。和平就是道路。」………甘地(Mahatma Gandhi) / 印度總理

「謙和」也是尊重和包容行為的基石。一個人不懂得謙和就不會有責任感、互助的精神、參與社會活動的意願,也不會愛好和平;只有願意降低自己的要求來和別人達成和解的人,才能夠和他人和平共存。

世界上所有的事物發展得愈緊密,相互間的依賴度就愈高,只要一點火花,就能引起一場巨大的衝突。衝突永遠會存在,但是任性又不願和解的人只會讓衝突擴大,導致大家所共乘的這條船駛向更大的風浪中,甚至沉船。
因此,在明日的世界裡,無論是在經濟、政治等大大小小的事件上,或是在學校、家庭、鄰里,愛好和平的特質絕對具有重要的價值,理由是──願意以有建設性的方式與人解決衝突,並且拒絕使用暴力,開啟了一條新的道路。

只有和平的解決方法能夠帶來進步,但首要的先決條件是雙方相互間的了解。遺憾的是,在擁有先進的聯絡媒介與溝通網路下,人與人之間的了解還是很缺乏;相反地,卻充斥著沉默和不諒解。與人真誠地相互了解,是我們的孩子急需學習的。唯有如此,他們才能建立一個和平的未來。

教養建議

和平:從小處與大處著手
很遺憾地,暴力,處處皆是:在校園裡、足球場上、電腦遊戲中、在最近的電視連續劇中。

和您的孩子聊一聊有關暴力的問題,但不要淡化任何事。您應該多稱讚孩子愛好和平的舉動,並和孩子分享愛好和平人士的故事,如馬丁路德.金恩(Martin Luther King)和甘地。陪孩子一起尋找不用暴力就可以解決衝突的方法。特別是當家中發生爭吵時,您應該用心以和平、公平而有建設性的方法調解。暴力在家中必須是完全禁止的!

暴力也包含:嘲笑、威脅、故意讓別人出洋相或貶低他人,因為言語也能像拳頭一樣傷人。多鼓勵孩子謙虛的行為,如果他們誇大、吹牛,則不做任何回應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elina951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